当前位置:易古诗词 > 文言文 > 正文

夜行遇鬼文言文。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了鬼,知道鬼怕唾液,就吐口水在手掌上,去拍那个鬼的头,结果鬼变成了一只羊

导语:夜行遇鬼文言文。一个人遇到了鬼,知道鬼怕唾液,吐口水在手掌上,拍鬼头,结果鬼变成一只羊。一段神奇的遭遇。

目录导航:

  1. 夜行遇鬼文言文。
  2.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了鬼,知道鬼怕唾液,就吐口水在手掌上,去拍那个鬼的头,结果鬼变成了一只羊
  3. 神鬼画皮小说原名
  4. 偃文言文意思
  5. 捉狐的主要内容
  6. 吴道子画钟馗文言文
夜行遇鬼文言文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出自魏晋干宝的《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了鬼,知道鬼怕唾液,就吐口水在手掌上,去拍那个鬼的头,结果鬼变成了一只羊

您好,您说的这个故事出自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写的《搜神记》,故事名字叫:《宋定伯捉鬼》,在初中时会学到它的文言文版本。希望能帮到您。

神鬼画皮小说原名

《画皮》。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之一。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鬼,披上用彩笔绘画的人皮,装扮成一个令人心爱的美女,耍弄各种欺骗手段,以达到裂人腹、掏人心的目的。

后来,恶鬼被一个道士识破,在木剑的逐击之下,逼得他最终脱去“画皮”,露出本相,而被一剑除掉。

简介

《聊斋志异》,又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画皮》为《聊斋志异》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写人与鬼之间的故事。《画皮》的原文不到两千字,之所以流传这么广,首先是故事里的情色元素,漂亮女妖精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画皮》又称《鬼画皮》、《画皮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之一。

这篇小说的寓意深长,耐人寻味,理当是告诫男性不要被美色所惑,以免被披着人皮的恶魔所害。

《邪魔纹身》

中国猎奇小说有:

1、最后一个道士,作者:夏忆

2、阴阳先生,作者:巫九

3、阴阳鬼探,作者:秋风寒

4、民调局异闻录,作者:耳东水寿

5、茅山后裔,作者:大力金刚掌

6、茅山捉鬼人,作者:青子

7、巡阴人,作者:匪夷

8、河神,作者:天下霸唱

9、怨气撞铃,作者:尾鱼

10、西出玉门,作者:尾鱼

偃文言文意思

yǎn

【动】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fallinonesback;laydown〗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通“匽”。停止;停息〖cease;stop〗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

盗贼皆偃,工贾竞臻。——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又如:偃武(停息武备);偃革(停止战争);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战鼓。指罢战);偃兵(停战)

倒下;倒伏〖lodgy〗

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书·金鰧》

东面偃旌。——《仪礼·乡射礼》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又如:偃倒(倒伏);偃草(风吹草倒)

yǎn

【名】

通“匽”。厕所〖lavatory〗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庄子·庚桑楚》

[方言]∶度量〖measure〗

今浙江以身及手比繫物之高下、长短为偃,偃、隐古通。——章炳麟《方言》

古地名〖Yan〗。在今山东省费县南

①<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②<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

捉狐的主要内容

《捉狐》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小说。

原文

孙翁者,余姻家清服之伯父也。素有胆。一日,昼卧,仿佛有物登床,遂觉身摇摇如驾云雾。窃意无乃魇狐耶(1)?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蠕蠕伏行,如恐翁寤。逡巡附体:着足,足痿;着股,股耎。甫及腹,翁骤起,按而捉之,握其项,物鸣急莫能脱。翁亟呼夫人,以带絷其腰(2)。乃执带之两端,笑曰:“闻汝善化,今注目在此,看作如何化法。”言次,物忽缩其腹,细如管,几脱去。翁大愕,急力缚之;则又鼓其腹,粗于椀,坚不可下;力稍懈,又缩之。翁恐其脱(3),命夫人急杀之。夫人张皇四顾,不知刀之所在。翁左顾示以处。比回首,则带在手如环然,物已渺矣。

翻译

孙老翁,是我亲家孙清服的伯父,一向很有胆量。一个白天,他正躺着休息,觉得仿佛有什么东西爬上了床,接着感觉身子摇摇晃晃,如同腾云驾雾。他心中暗想,难道是被狐狸精魇住了?便眯缝着眼悄悄地偷看,见一物大如猫,一身黄毛,却长着绿色的嘴巴,正从脚边慢慢地爬来。它轻轻地蠕动着,像是怕惊醒了老翁似的。一会儿,就贴到孙老翁的身上,挨着脚,脚瘫;靠着腿,腿软。待它刚刚爬到腹部,孙老翁突然坐了起来,猛地按下,把它捉住,两手掐住它的脖子。它急得嚎叫,却不能挣脱。

孙老翁急忙把夫人喊来,用绳子捆起它的腰,勒紧绳子两头,笑着说:“听说你善于变化,今 天我在这里盯着你,看你怎么个变法。”说话间,它忽然把肚子缩得像细管,几乎把绳子脱去逃掉。孙老翁大惊,急忙用力勒紧绳子。可它又鼓起肚子,像碗口一样粗,再也勒不下去。孙老翁气力稍一松,它又缩了下去。

孙老翁怕它跑了,叫夫人赶快拿刀来把它杀掉。老夫人惊慌地四处寻找,竟不知刀放在什么地方。孙老翁向左摇头,目示放刀的位置。等回过头来,手中只剩下一个如环样的空绳套子,而那狐狸已经不知去向了。

注释

(1)魇(眼)狐:睡梦之中感到胸闷气促,俗称“压狐子”。压,或作“魇”。

(2)絷(zhí陟):绊缚马足,这里是拴缚的意思。

(3)翁:原作“公”,此据二十四卷抄本。下同。

赏析

本篇描写孙翁捉狐的过程,结果那狐狸还是渺然而逝,其实不可信,古人对于梦境缺乏科学的理解,常常把梦境中奇怪之见闻当做实有加以传说。在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名声总是不太好的,真实的动物狐狸不过如狗、狼之类,动物而已,言其善于变化乃是人类个体生命的意识

捉狐,又称捉妖、捉鬼,是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中的一种驱邪、降妖活动。主要内容是通过祭祀、符咒、药物等手段,以期捕捉到狐狸等妖邪之物,以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财产安全。

吴道子画钟馗文言文

吴道子①画钟馗②,以左手捉鬼,右手抉鬼目,有得之以献蜀主③者。蜀主甚爱之,常张于卧内。一日,召黄筌④曰:“若用拇指掐其目,愈有力。”令筌改之。筌请归私室,数日,别画用拇指者,并吴画以献。蜀主问之,对曰:“道子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臣今所画,一身之力,并在拇指。以故不敢辄改。”蜀主嗟赏其言。此虽论画, 实文章家要诀也。

——《居易录》卷

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发垂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收得者将献伪蜀主。甚爱重之,常悬于内寝。

一日,召黄筌令看之。筌一见,称其绝妙。谢恩讫,昶谓曰:“此钟馗若母指掐鬼眼睛,则更校有力,试为我改之。”筌请归私第数日,看之不足。别絣绢素画一钟馗,以母指掐鬼眼睛,并吴本一时进纳。昶问曰:“比令卿改之,何为别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所以不敢辄改。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母指。”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易古诗词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igushici.com/wenyanwen/5671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豳的读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节选注音版 下一篇:饮甘露是什么意思 关于水果的古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