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古诗词 > 问答 > 正文

城墙的功能是什么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称

导语:南京城墙是南京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御敌人侵袭的功能。南京在历史上曾有多个名称,如金陵、建康等。城墙的存在见证了南京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目录导航:

  1. 城墙的功能是什么
  2.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称
  3. 溪的意思
城墙的功能是什么

长城上的城墙是古代战争中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堡,里面设有墙体,瞭望口,瞭望台,射口,垛口,这种设计它的功能是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城墙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时刻准备着抗击外敌的入侵,这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城墙的高大与坚厚,是检验城墙是否坚固的标准,它保卫着城内生活民众的安宁。

城廓外围建有城墙,城墙的基本功能就是隔断人员往来。在古代,城墙内范围是国家或部落的势力范围,为了抵御外侵,保障本部落安全,以城墙为阻断工具圈地为城。

城墙是古代军事防御的一种设施,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上来看,大多都是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以及瓮城所构成,大多数城墙外还有护城河。

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古城墙都不是笔直的一条线,而是每隔一段就会凸出一块,看上去就像是“锯齿”,这究竟是何用意呢?

其实古城墙修成“锯齿状”正是智慧的象征,它有几个不同的作用,首先一点就是为了增加城墙墙体的厚度,避免城墙被石头砸出窟窿。

其次,是便于在驻守城墙时左右交叉火力,要知道凸出来的位置可以进行3个方向的火力输出,给敌人造成一种三面包围的状态,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战争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称

1.越城。公元前472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践命大夫、上将军范蠡在长干里筑城,这座周长“二里八十步”的城,被人们称为“越城”,成为南京历史地名的首个由来。

2.金陵邑。公元前 333年,楚威王灭越霸吴,在长江边建立金陵邑,成为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行政区划建制,并留下“威王埋金”等历史传说。

金陵县。金陵邑为楚国建制,秦朝大一统后,将金陵邑改为金陵县。

4.秣陵县。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年),秦始皇将金陵县改为秣陵县。传闻秦始皇出巡时2次经过南京,第五次即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年),将聚王者之气的金陵,改为秣陵(秣:战马的草料)。秣陵一名,被秦汉沿用

5.建业。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定都秣陵(改名为建业),并在城外石头山筑城为屯兵储粮之地,形成“石头城”的由来,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开始。

6.建邺。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改名建邺。

7.建康。公元313年(晋建兴元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

8.蒋州。公元589年(隋开皇9年)隋灭陈后,建康被夷为平地,在建康设蒋州。

9.归化。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将丹杨改为“归化”。

10.白下。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改金陵县置,属润州。治所为白下(今南京)。

11.江宁。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改名江宁县。

12.昇州。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改江宁县为昇州。

13.上元。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

14.江宁府。公元937年,南唐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

15.升州。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复改江宁府为升州。

16.江宁府。公元1018年(宋天禧二年),复升州为江宁府。

17.集庆。公元1329年(元天历二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18.应天府。公元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将集庆路改置为应天府。

19.江宁府。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将应天府复改为江宁府。

20.天京。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为都城。

21.南京。公元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早期历史——石头城、金陵:

南京古为吴地,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

金陵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最早叫金陵。

南京的曾用名:

先秦时期: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县 。

秦汉时期:秣陵、宣亭县、石头城 。

六朝时期:建业、建邺、建康 。

隋唐时期: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归化 。

五代十国时期:金陵、白下、江宁郡、升州、上元、升州大都督府、江宁县、金陵府、西都、江宁府 。

宋元时期: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 。

明清时期:京师、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

溪的意思

意思为山间的小河沟。“溪”,普通话读音为xī,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溪”的基本含义为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如山溪、清溪。

在日常使用中,“溪”也常做名词,表示古族名,如溪狗。

溪,汉语常用字,读音xī,最早见于先秦时代。基本含义为山间的小河沟。后泛指较小的河流,文学上一般指窄于五米的水流;引申含义为山谷。

溪的常用组词为溪涧。包含的常用成语为不临深溪。

意思为山间的小河沟。后泛指较小的河流,文学上一般指窄于五米的水流;引申含义为山谷。

例句1、小时候,我爱在溪水边玩耍,从溪底摸出一块块石头,上面有着斑斓的花纹。姥姥告诉我,石头的花纹是水的回忆。我从上游收集石头,顺流而下,却在江河入海处,将所有的回忆抛进水中。因为我已经无法承担那些回忆的重压,也无法分清,它们源于哪片急流和险滩,更无法接受泥沙共下的污浊。

2、溪水快速流动,好像要超越了光速一样。

3、如果我是溪水,我将滋润一方的土地。

4、我是一条溪流,亲情是我清澈的溪水。

溪意思是山间的小河沟,也泛指小河沟。

组词

溪水

[ xī shuǐ ]

基本解释

指水道窄而浅,水流速度变化多端,多处于河流上游山谷的自然淡水。

详细解释

指水道窄而浅,水流速度变化多端,多处于河流上游山谷的自然淡水。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 自断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易古诗词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igushici.com/wenda/5699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关于木棉花的诗句 形容尝试的句子 下一篇:商山早行中句式停顿分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