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诗人为家乡写的诗词 误终身原诗
目录导航:
莆田诗人为家乡写的诗词以下是莆田诗人为家乡写的诗词:
1. “匪山不藏,匪水不蓄,姑苏之地,无所不具。”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描述了莆田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
2. 古人云:“山高水长政府好,风景区宜游莆田。”莆田既有山水之美,又有政府效率高,胜地之名,由此可见一斑。
3. 漫步莆田,青山绿水环绕,透着一股极为和谐的气息。这里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4. 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旅程,才发现,莆田其实是一颗闪光的明珠,熠熠生辉,使人完全沉迷其中。
5. 山青水秀,古今交相辉映,使这个地方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之美。我为自己是莆田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莆田是一个秀美而充满生机的地方,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上的诗词,勾勒出了莆田这片土地的美好形象,传承了这个美丽家乡的文化基因。
误终身原诗误终身诗句:“请君忙改艺,诗好误终身。”
出自:刘克庄 《跋某人诗卷》
元祐赋律古,熙宁经义新。
请君忙改艺,诗好误终身。
作者简介: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
是一见杨过误终生,
全诗: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下思故人。一见杨过误终身。
一见周郎误终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认识了才貌出众之人,别人又有了家室,只会误了自己的终身。周瑜纳小乔时意气风发,年仅24岁,小乔则21岁左右,两人在一起12年后,周瑜不幸英年早逝,终年36岁,此时的小乔也才不过33岁。据说小乔在周瑜死后,郁郁寡欢,终生未嫁,为周瑜守墓十四年后归去,终年四十七岁,死后葬于周郎墓附近。
莆田昭惠宫里飞马童子的典故泉州永春孝廉邱二田,偶然在去九鲤湖的路上休憩。这时有童子骑牛而来,行走的很快。
到邱孝廉前停了一下,朗声吟诗:“来冲风雨来,去踏烟霞去。斜照万峰青,是我还山路。”
邱孝廉感到很怪异,乡间小儿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诗句?凝思之后刚想发问,抬头一看,却只能望见童子头上的斗笠隐约在杉桧树丛间出没,已经走出半里多路了。
不知道这是神仙游戏人间,还是乡间私塾中的小孩听人读诵后记下的。
永春邱孝廉二田,偶憩息九鲤湖道中。有童子骑牛来,行甚驶。至邱前小立,朗吟曰:“来冲风雨来,去踏烟霞去。斜照万峰青,是我还山路。”怪村竖那得作此语?凝思欲问,则笠影出没杉桧间,已距半里许矣。不知神仙游戏,抑乡塾小儿闻人诵而偶记也。
来冲风雨来,去踏烟霞去。
斜照万峰青,是我还山路。
这诗的意境颇像一位不再被红尘所惑的散仙。
据清《福建通志》记载:明正德十年,皇帝朱厚熜赐昭惠宫“灵助”匾额,并赐飞马童子木雕一,置案右。
相传,一次朱厚熜去武夷山,途经闽北,大雨淋漓,浸湿了龙衣,冒雨行至浦城县,龙袍湿透,感到头昏,左右即奉上飞马童子,神童举伞护驾,冒雨前导,朱厚熜马上摆脱困境,舒坦多了。朱厚熜到台湾后,御笔亲书“恩主泉亭”四字,钦差大臣带回,并在童子身上题字,后来人们就把童子供奉在昭惠宫里。
青花郎三个字诗句青花郎三字有关诗句,例如:“前度看花白发郎。平生痼疾是清狂。”
出自:鹧鸪天·前度看花白发郎
[宋] 刘克庄
前度看花白发郎。平生痼疾是清狂。幸然无事污青史,省得教人奏赤章。游侠窟,少年场。输他群谢与诸王。居人不识庚桑楚,弟子谁从魏伯阳。
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昨日顽童今日翁全诗谁写的昨日顽童今日翁诗句:“百年如电复如风,昨日孩提今日翁。”出自:宋代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
原文如下: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
宋代 · 刘克庄
百年如电复如风,昨日孩提今日翁。
乍可生前称醉汉,也胜死后谥愚公。
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
有关周庄的诗句关于周庄古诗词有:
1.荀爽有言难再得,周庄何处动歌声。
出自明代李江《东王公哀十首 其九》
2.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
出自唐代佚名的《周庄河》
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1. “桃花扇底三千弱水,水东流,春东去,人无再少年。
” ——南宋周密《庐山谣》非常丰富多彩。
周庄是中国江南地区著名的古镇,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前来游玩,并写下了很多描写周庄的诗句。
周庄的名气不仅仅来源于这些诗句,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还有很多传说、故事,以及历代文人的笔墨留声。
值得一提的是,周庄现如今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周庄有关古诗,例如:“庄周言达理,吾以蝶为优。”
出自:刘克庄 《蝶》
庄周言达理,吾以蝶为优。
无想亦无梦,有身长有愁。
作者简介: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