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山坡羊骊山怀古》的全部注音 骊山怀古张养浩朗读
目录导航:
谁知道《山坡羊骊山怀古》的全部注音shān pō yáng · lí shān huái gǔ
山 坡 羊 · 骊 山 怀 古
zhāng yǎng hào
张 养 浩
lí shān sì gù ,ē páng yī jù ,dāng shí shē chǐ jīn hé chù ?
骊 山 四 顾, 阿 房 一 炬, 当 时 奢 侈 今 何 处?
zhǐ jiàn cǎo xiāo shū ,shǔi yíng yú 。
只 见 草 萧 疏 , 水 萦 纡。
zhì jīn yí hèn mí yān shù ,liè guó zhōu qí qín hàn chǔ 。
至 今 遗 恨 迷 烟 树, 列 国 周 齐 秦 汉 楚。
yíng ,dōu biàn zuò le tǔ ;shū ,dōu biàn zuò le tǔ 。
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 都 变 做 了 土。
骊山怀古张养浩朗读《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作品原文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 四顾,阿房 一炬 ,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 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音版古诗原文shān
山
pō
坡
yáng
羊
·
·
tóng
潼
guān
关
huái
怀
gǔ
古
yuán
元
zhāng
张
yǎng
养
hào
浩
fēng
峰
luán
峦
rú
如
jù
聚
,
bō
波
tāo
涛
rú
如
nù
怒
,
shān
山
hé
河
biǎo
表
lǐ
里
tóng
潼
guān
关
lù
路
。
wàng
望
xī
西
dū
都
,
yì
意
chóu
踌
chú
躇
。
shāng
伤
xīn
心
qín
秦
hàn
汉
jīng
经
xíng
行
chù
处
,
gōng
宫
què
阙
wàn
万
jiān
间
dōu
都
zuò
做
le
了
tǔ
土
。
xīng
兴
,
bǎi
百
xìng
姓
kǔ
苦
;
wáng
亡
,
bǎi
百
xìng
姓
kǔ
苦
!
shān pō yáng·tóng guān huái gǔ山坡羊·潼关怀古
( yuán ) zhāng yǎng hào
(元)张养浩
fēng luán rú jù ,bō tāo rú n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shān hé biǎo lǐ tóng guān lù。
山河表里潼关路。
wàng xī du ,yì chóu chú。
望西都,意踌躇。
shāng xīn qín hàn jīng xíng chǔ
伤心秦汉经行处,
gōng què wàn jiān dōu zuò le tǔ。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xīng ,bǎi xìng kǔ ;wáng ,bǎi xìng k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骊山怀古》全文拼音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lí shān sì gù,ā fáng yī jù,dāng shí shē chǐ jīn hé chù?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zhǐ jiàn cǎo xiāo shū,shuǐ yíng yū。zhì jīn yí hèn mí yān shù。
列国周齐秦汉楚。
liè guó zhōu qí qín hàn ch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yíng,dōu biàn zuò le tǔ;shū,dōu biàn zuò le tǔ。
译文: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留下的遗憾像烟花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本文主旨: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骊山怀古意思骊山怀古是指对骊山的古代历史、文化和风景的怀念和赞美。骊山位于中国陕西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怀古意味着对古代人文景观的思考和回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骊山怀古可以通过诗词、文章、绘画等形式表达,展现出对古代辉煌文明的向往和对传统价值的传承。
这种怀古情感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激励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