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古诗词 > 出处 > 正文

本末倒置什么意思 本末倒置的意思是什么

导语:本末倒置是指把事物的主次关系颠倒过来,强调不重要的事情而忽略重要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本末倒置的现象。本末倒置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和避免本末倒置。

目录导航:

  1. 本末倒置什么意思
  2. 本末倒置的意思是什么
  3. 成语什么倒置
本末倒置什么意思

本末倒置(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本末倒置的意思是什么

本末倒置是指将重要的事情看作不重要,将次要的事情看作非常重要。这种行为是对事物本质和目标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本末倒置有时出于疏忽或缺乏思考,有时则是出于对利益或权力的错误追求。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目标的偏离和结果的不尽如人意。

因此,明确事物的本质和目标,合理安排和优先重视重要的事情是避免本末倒置的关键。

本末倒置是一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本末究竟相逐,其可为人师乎?”意思是指把事情的重要与次要颠倒过来,把本来应该放在次要地位的东西看成最重要的,而把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的事物放在次要的位置。具体来说,本末倒置是指把整个事物的重心都放在小的局部事物上,而忽略了整个事物的根本性、全面性和重要性。

这种倒置往往会造成各种问题和不良后果,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和进步。

成语什么倒置

轻重倒置

qīng zhòng dào zhì

【解释】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出处】《反对党八股》:“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符合条件的成语有三个,分别是:

1、本末倒置

成语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成语解释: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成语出处: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2、轻重倒置

成语拼音:qīng zhòng dào zhì

成语解释:置:放;摆。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

成语出处:宋 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3、冠履倒置

成语拼音:guān lǚ dào zhì

成语解释: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成语出处: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扩展资料

其他包括倒置两个字的成语:

倒置干戈

成语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成语解释: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成语用法:倒置干戈动宾式;作谓语;表示不再打仗。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倒载干戈

成语例子:老百姓都希望统治者倒置干戈

本末倒置 拼音:běn mò dǎo zhì 释义: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末,树梢比喻事物的细枝末节; 置,放置。 解释: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借以形容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成语典故: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

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易古诗词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igushici.com/chuchu/5694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春晓的古诗怎么写 春晓李白古诗原文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诗歌的鉴赏技巧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