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古诗词 > 出处 > 正文

内经先读灵枢还是先读素问 灵枢经之名出自哪里

导语:《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由《灵枢经》和《素问》组成。关于先读哪部分,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探讨了先读《灵枢经》还是先读《素问》的问题,并解释了《灵枢经》经名的来源。

目录导航:

  1. 内经先读灵枢还是先读素问
  2. 灵枢分几个篇章
  3. 《灵枢》有何含义
  4. 九卷》之名最早见于
内经先读灵枢还是先读素问

素问偏重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病证辨证、诊法治则、养生防病、四气五味、组方原则等等,内容广泛,是中医最基础的东西。灵枢偏重于经络针灸。所以,如果是粗略看的话,建议先读素问。

灵枢分几个篇章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分分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

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

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灵枢》分为九卷,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灵枢》非出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春秋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灵枢》有何含义

  《灵枢》,其实就是演变的书名。在西汉时,并没有这种名称。东汉时,可在《伤寒杂病论》 序中看到这个书名。唐朝时,《灵枢)〉名《九灵经》。清朝时陆心源的《仪顾堂题跋》灵宝注:“以针有九名,改为 九灵”;在这里,“九”指九种精巧的针具“灵”之义,是指人或物不笨拙,即小巧玲珑。

  后来,王冰又将《九灵》改名为《灵枢》。明朝时,马莳认为本书是医学之门户,注曰:“正以书为门户合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由以上可见,《灵枢》之义,可能取之于小巧的针具,并以此命名其书。

九卷》之名最早见于

《九卷》之名虽然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

《伤寒论序》是《伤寒论》的原序,作者是汉朝张仲景。原序是《伤寒论》的中心思想,是全书的宗旨和纲领。文章简洁精练,文道兼备,是—篇流传千古的医学、医道、医德的教育名篇,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

《黄帝内经》18卷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该志载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等医经七家和《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等经方十一家。但这些书随后便湮没不彰。直到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序》首次提出:“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世将分别单独流传的《素问》《灵枢》合称《内经》即滥觞于此。《素问》《九卷》之名虽然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这一时期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内容分门别类,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始称《九卷》为《针经》。隋唐时期,《素问》《针经》各有多种版本流传。除《针经》外,还出现《灵枢经》《九灵经》等不同的本子。其中以唐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对研究《内经》有重要价值。《灵枢》《针经》等传本在北宋初期就残缺不全。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廷曾下诏将高丽献来的《黄帝针经》刊印颁行。但至南宋初,《灵枢》《针经》等传本大多亡佚。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将其家藏的《灵枢》9卷,参之他本别书,重新校正,扩为24卷,刊行于世。至此,《灵枢》传本的文字基本定型,成为后世刻印的依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易古诗词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igushici.com/chuchu/4753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五侯的侯能与哪些词人物相关? 下一篇:情人节送花,送哪些花最有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