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一带吗?出塞这首诗的作者 凉州词是词牌名还是曲名
目录导航:
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一带吗?出塞这首诗的作者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所填唱词,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
《凉州》是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开元九年之前郭知运所献,属胡部:为大曲,调式有正宫、道调和高宫;音乐风格愁苦悲凉;乐器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配有舞蹈,属软舞;歌者、舞者、演奏者甚众;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歌辞通过艺人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也是中唐后人追忆盛唐的符号。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凉州词是词牌名还是曲名答,凉州词是唱词,不是诗的题目,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目。许多诗人用这个曲调来填写新词,属于新乐府曲调,而内容符合绝句的音韵格律,平仄呼应,而有人却将它变成了真正的词,这个人就是清朝亁隆时期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岚。不论是真假它都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是凉州歌的唱词。 该曲调名中的凉州是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曲名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从字面上看,和宋词一样,像一个词牌名。其实他原本就是西域的曲谱,后来出使西域的大使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让诗人们依照曲子,进行填词配乐演奏,才在唐朝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
凉州词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吗《凉州词》的作者是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原文: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词牌名简介: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代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鉴赏: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凉州词是词牌名凉州词不是词牌名,是曲调名。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所填唱词,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
《凉州》是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开元九年之前郭知运所献,属胡部:为大曲,调式有正宫、道调和高宫;音乐风格愁苦悲凉;乐器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配有舞蹈,属软舞;歌者、舞者、演奏者甚众;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歌辞通过艺人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也是中唐后人追忆盛唐的符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