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丁元珍古诗体裁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丁元珍原诗
目录导航:
答丁元珍古诗体裁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首句以曲笔起,引人入胜。据宋蔡僚《西清诗话》,欧阳修自称:“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云:“盖‘春风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见其妙,若可惊异;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见花’,即先问后答,明言其所谓也。以后句句有味。”从结构上说,首句以“疑”字领起,以“二月山城未见花”回答,既点出山城景色特点,又借“春风”这一“皇恩”的双关语暗示被贬后的失意伤感,后文写景抒情都围绕山城初春这一情感触发点展开,由感伤而自我开解,时悲时喜,将起伏的心绪充分展露出来,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全诗结构巧妙而脉络清晰,将散文谋篇布局的章法移用于诗歌,显示了宋人“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
颔联,写出宜昌农历二月白雪红橘、笋芽欲抽的美好而又独特的景致,同时“犹”、“欲”二字又很好地暗示出诗人自我开解、意图振作的心绪。虽然这里春天未来,花还没开。但红橘白雪也很美,不久还有新笋长出,预示着困苦之中孕育着生机与希望。景中寓理,古今传诵。颈联复写夜来听雁思乡、新年新春将至而人在病中的伤感,由上联的开解复陷于惑伤。其实诗人应该还有许多没说出来的愁绪,只是诗歌的容量有限,无法多说。
尾联,诗人似乎想通了。说“我也曾经在洛阳赏过那著名牡丹,这儿虽只有野花,还开得很晚,但我辈中人也不须为此而嗟叹。”欧阳修是否真的这么洒脱呢?此后,他把精力放在为官断狱等方面,成为夷陵历史上有名的好官。还从贬居夷陵的经历,总结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的思想认识,并教导学生苏轼要好好为官、不可轻慢政事,从这些事情来看,他真正是经历了情感向理性的升华。增长了人生经验智慧,并达到了理智从容的人生境界。所以这最后一联,可能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过了,珍惜并曾拥有过该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多伤感忧愁。
名家点评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此诗首句宛如奇峰陡起,复一跌而入平缓,平缓后复一跌而入低谷,最后又振起作结。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耐人玩味。
丁元珍原诗宋代诗人曾巩的古诗《丁元珍挽词二首.其一》全诗原文是:“翰墨金声远,神情玉气温。
节廉贫愈见,风义老弥淳。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
文章评论